自从2019年底,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,并密切影响大家的生活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新冠病毒的亚型进行着持续的变异,从最初的原始病毒株,逐渐演变出当下最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。虽然它们在传染性上逐渐增强,但在致病力上却在逐渐减弱。随着病毒的变异,防控政策也在逐步调整。那么儿童作为易感人群,平时应该怎样做好防护呢?
一、了解儿童感染途径
1.呼吸道传播
第一方式是呼吸道传播,多数为飞沫或者是气溶胶的形式,也就是新冠感染者通过打喷嚏、咳嗽或者是交谈等方式,在空气中释放含有病毒的微粒,健康人吸入就可能被感染。
2. 接触传播
第二种方式是接触传播,感染者的飞沫或其他含病毒的微粒,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沉降到物体表面,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期间,如果健康人手触摸到表面,他就手部就沾染病毒,如果在不经意间接触了鼻腔、口腔或者是眼睛结膜等等黏膜,病毒就容易入侵人体,从而被感染。
二、了解儿童感染特点
Omicron不仅造成儿童感染病例众多,还带来儿童患者临床表型的变化,这可能与Omicron的感染特点及儿童呼吸道的生理解剖结构有关。
潜伏期约3-4天,快的只要1-2天,然后进入急性期,约3-5天,过了急性期还会有明显的咳嗽等症状。
很多人一想到新冠病毒感染,就会想到发热,其实并不是这样,在有症状的儿童中,除了发热,还有很多表现为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咳嗽、流涕、鼻塞等常见症状,另外Omicron感染后咽痛、声嘶等急性喉炎病例也明显增加。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,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“犬吠样咳嗽”、吸气性喘鸣、声音嘶哑、呼吸急促、吞咽困难等,严重时出现呼吸窘迫。可能与Omicron主要影响上呼吸道,而年龄小的儿童上呼吸道狭窄且易塌陷。
儿童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聚集性发病,家长要做好自身和孩子的防护。
三、家长如何帮助儿童防护?
1. 及时正确隔离
家长、监护人或看护人照看低龄儿童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,做好手卫生,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、咳嗽、呼(喘)气。不亲吻孩子,不和孩子共用餐具、饮具,不用嘴巴吹气的方式让食物变冷再喂食。
当家长或看护人出现发热、干咳等症状时,应及时佩戴口罩,并避免与孩子继续接触,做好自我隔离,完善核酸检测,如果检测核酸检测阳性,则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隔离方式。
如果有中高风险旅居史或新冠病人接触史,应避免与儿童、婴幼儿接触,同时及时向社区或单位报告。
2. 家庭日常防护
小婴儿很难配合戴口罩,以被动防护为主。所以家长要做好日常防护,具体如下:
家有小婴儿或新生儿,家长应该特别注意,自己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将口鼻完全遮住(如果来不及用纸巾,应将手臂遮挡自己的口鼻,再彻底清洗手臂),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,流动水洗手。
3. 教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
包括勤洗手、不乱摸、不挖鼻孔、不揉眼睛等。外出时避免孩子的手触摸公用物体表面,触摸后要及时洗手。也可以用手消毒液及时做好手卫生。
开窗通风
儿童房间要保持整洁,定时通风换气,每日房间轮流通风2~3次,每次开窗通风30分钟左右,保证足够新风量;避免长时间停留在空调房间中。
适当运动,确保儿童充足睡眠和营养:
儿童在家休息时,不可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产品,适当安排锻炼或活动。
学龄期儿童不应影响学习,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可以和家长一起参与家庭清洁工作;
婴幼儿可以进行被动锻炼四肢方法。所有在家休息的儿童均应按时休息,确保睡眠充足。
儿童需要均衡营养,注意多饮水。正餐为主、早餐合理、零食少量,食物种类多样,荤素搭配